近日「反媒體壟斷」正夯,除了言論自由以外,媒體做為一種「產業」,其特質也受到注意。的確,媒體有很多與其他產業不同之處,但面對其經營的商業模式,仍讓人無法忽視。
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、David Skok以及James Allworth日前發表一篇文章,從「破壞式創新」理論分析新聞產業的發展,文中指出,產業界中的新崛起者,成功關鍵在於掌握既有競爭者忽略的客戶需求。
他們以媒體界為例,像是Buzzfeed,從「史上最可愛的十種貓狗睡姿」、「美國總統就職典職上最可笑的鏡頭」這種八卦內容開始,推算出最快、最多人轉錄的題材集結,形成「病毒式的傳染」,這個不到200人的團隊,去年營造2000萬美金營收,並開始聘雇主流媒體記者,開發政治與商業等「嚴肅」新聞。
另外,Huffinton Post原本是蒐集大量網路素材,以引起轉貼、擴散為主力,標題大多跳脫「客觀」的規範,而以情緒化、個人意見為主,引發每個月3700萬的社交分享,近期也開始報導一般新聞,並奪下去年的普立茲獎。
以新聞媒體來說,資訊取得已經變得太過容易,甚至資訊超量,過往新聞媒體所負擔之「傳遞資訊」角色,已經逐漸弱化。像是twitter的傳遞效率,可能比主流媒體還快,或是像Buzzfeed和Huffinton Post,都成功掌握「社交資訊」所扮演的資訊「感染能力」。這也是近期許多媒體人在談論的,社交圈本身比較符合使用者的背景,像是很多人寧可在FB上問問題,也不見得會想去google的資訊海中搜尋,「有用的資訊」已經比「大量的資訊」更重要。
產業競爭並非一灘死水,有新的競爭者,勢必會對於既有產業產生衝擊。像是音樂產業,也將CD模式解放成為從MP3下載、或是週邊商品當中營利,成功帶動產業轉型,並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。而舊媒體該如何面對這種社交媒體、網路媒體的崛起呢?
既然資訊取得已經容易,許多媒體人也指出,資訊的「質」開始變得重要,甚至跳脫過往的「客觀新聞」,需要提供讀者「趨勢」甚至是「觀點」新聞,很多深度報導,或許也能在這時被解放出來。過往受限於每日新聞工作時間的壓縮,新聞記者很難花時間深入探討真相,但是當資訊傳遞已經無須新聞記者再進去攪和之時,可以考慮去做過往缺乏的深度報導,提供一般讀者難以透過twitter或是FB取得的新聞「深度」。對於產業競爭來說,這也許又是一個新的「需求缺口」,舊媒體也能夠掌握這趨勢,跳脫過往習慣的運作模式,再次創造「建構式創新」。
3/19/2013
破壞式創新:長江後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灘上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