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2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3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4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5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3/19/2013

破壞式創新:長江後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灘上



  近日「反媒體壟斷」正夯,除了言論自由以外,媒體做為一種「產業」,其特質也受到注意。的確,媒體有很多與其他產業不同之處,但面對其經營的商業模式,仍讓人無法忽視。

 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、David Skok以及James Allworth日前發表一篇文章,從「破壞式創新」理論分析新聞產業的發展,文中指出,產業界中的新崛起者,成功關鍵在於掌握既有競爭者忽略的客戶需求。

  他們以媒體界為例,像是Buzzfeed,從「史上最可愛的十種貓狗睡姿」、「美國總統就職典職上最可笑的鏡頭」這種八卦內容開始,推算出最快、最多人轉錄的題材集結,形成「病毒式的傳染」,這個不到200人的團隊,去年營造2000萬美金營收,並開始聘雇主流媒體記者,開發政治與商業等「嚴肅」新聞。

  另外,Huffinton Post原本是蒐集大量網路素材,以引起轉貼、擴散為主力,標題大多跳脫「客觀」的規範,而以情緒化、個人意見為主,引發每個月3700萬的社交分享,近期也開始報導一般新聞,並奪下去年的普立茲獎。

  以新聞媒體來說,資訊取得已經變得太過容易,甚至資訊超量,過往新聞媒體所負擔之「傳遞資訊」角色,已經逐漸弱化。像是twitter的傳遞效率,可能比主流媒體還快,或是像Buzzfeed和Huffinton Post,都成功掌握「社交資訊」所扮演的資訊「感染能力」。這也是近期許多媒體人在談論的,社交圈本身比較符合使用者的背景,像是很多人寧可在FB上問問題,也不見得會想去google的資訊海中搜尋,「有用的資訊」已經比「大量的資訊」更重要。

  產業競爭並非一灘死水,有新的競爭者,勢必會對於既有產業產生衝擊。像是音樂產業,也將CD模式解放成為從MP3下載、或是週邊商品當中營利,成功帶動產業轉型,並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。而舊媒體該如何面對這種社交媒體、網路媒體的崛起呢?

  既然資訊取得已經容易,許多媒體人也指出,資訊的「質」開始變得重要,甚至跳脫過往的「客觀新聞」,需要提供讀者「趨勢」甚至是「觀點」新聞,很多深度報導,或許也能在這時被解放出來。過往受限於每日新聞工作時間的壓縮,新聞記者很難花時間深入探討真相,但是當資訊傳遞已經無須新聞記者再進去攪和之時,可以考慮去做過往缺乏的深度報導,提供一般讀者難以透過twitter或是FB取得的新聞「深度」。對於產業競爭來說,這也許又是一個新的「需求缺口」,舊媒體也能夠掌握這趨勢,跳脫過往習慣的運作模式,再次創造「建構式創新」。

  

3/13/2013

「爪耙子」


圖片來源:年代新聞以時任內政部長廖了以的採訪,反駁「救災造假」的網路訊息, 
但後來經NCC調查,年代確實延誤災情通報。
「惡人得逞,只需好人袖手旁觀」---------Edmund Burke 


  「台灣媒體很爛」大家都會說,甚至快變成口頭禪。可是在好的媒體人努力之時,卻很少有人看到。

  拜讀所上學長周原的深度採訪報導論文請別叫我「爪耙子」:臺灣吹哨者的故事》,其中便撰寫,2009年,八八風災時,兩位年代電視員工捍衛新聞價值的故事。

  所謂吹哨者,大多是指稱組織內部或是曾屬於組織內部的人,為了某些理由,大多是與公眾利益相關,揭發組織內部的資訊讓外界知道

  2009那一年,台灣東部與南部的山區、水域,鬼哭神嚎,許多電視台紛紛開放call-in,用「災民」的力量,蒐集災情,電視台宣稱會「轉告政府」,高舉媒體的社會責任之牌。當然,年代電視台也跟進,原因可能是因為收視率、大家都這樣做或是,也想要第一手掌握災情的資訊,但卻忽略年代本身人力不足的問題,災民電話一通通湧入,捎來的訊息卻擱置在一角、置若罔聞,年代的兩位編導看不下去,覺得根本就是消費災民,忍不住po在網路上,一篇《無聲哀號》(網友備份),揭露此事。


「原以為,可以本著職業上的優勢,盡點微薄心力,搶下飛快流逝的時間,也許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,能讓一家人團圓過日。

早晨八點過後,一通天外飛來的Call-Out電話,讓我萌生上述希望;鄒先生在話筒那端懇求各方人士前往甲仙救援,一串地址在他口中像是不斷的祈禱般唸著,我急著想打上完整內容卻聽不清細節,沒想到的是,我問出的話只得到這樣的回應「為什麼要打地址?為什麼要通報?民眾只是打進來和主播講一下而已啊!」不能明白,我們這麼做為了什麼,一份媒體應盡的道德又在哪裡,一間企業該負起的社會責任是否已經盪然無存。」

  此舉引發年代電視台認為兩位員工「妨礙名譽」,將其開除,雖然在一個多月後,NCC調查屬實,但年代電視台反嗆NCC是受到特定利益團體關說。

  這篇揭露文傳遍網路,引發眾多討論。然而,後續要求給付薪資、控訴不當資遣的官司,歷經一年半卻仍宣告敗訴,對於吹哨者的保障,法令並未伸出援手。

  媒體工作者,是捍衛新聞自由與價值的第一線,如果沒有人給予支持,這一條線,恐怕只會在一次次的衝突中後退。

延伸閱讀





  

3/12/2013

誰的關鍵字?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google.com/intl/zh-TW/insidesearch/howsearchworks/thestory/index.html


Google日前公佈其篩選搜尋結果的方式,一舉揭露龐大搜尋引擎的運作秘密。2008年時,Google上才只有「1兆」個網頁,如今已經暴增到30兆,面對廣大的搜尋用戶,Google以三階段解構自家網站如何篩選、呈現搜尋結果。

Google搜尋像是一隻機器手臂,先在茫茫資料海中找到與搜尋關鍵字相關的網頁,第二階段透過演算法與公式的設計,包括自動完成文字輸入、拼音、同義詞等等,釐清搜尋者想找尋的目標,並加上超過200個神祕因素,包括網頁品質、時效性、網頁安全性、使用者語言、使用者搜尋習慣等條件,篩選出最適合的結果。最後,Google不定期透過人力篩選,管理垃圾網站或是惡意資訊。

屬於你的「關鍵字新聞」

此文揭露了短短幾秒的搜尋動作,竟包含如此複雜的「篩選」程序,而這對於新聞來說,又是一大變革。

同樣以Google的新聞頁面為例,過往多並陳主流媒體與網路媒體的新聞資訊,但現在已經可透過特定類目(如「棒球經典賽」或是「核四」)為關鍵字,就能編排出自己專屬的「新聞版面」,不再受限於主流媒體提供的版面分類。

如同新聞界的趨勢,使用者的需求逐漸成為大家所追求的目標,新聞的決定權,好像交到了閱聽眾手上。但仔細想一想,資訊來源並未進行太多的顛覆,只是在篩選過程的平台上,看似增加閱聽眾的自主性。

主流媒體的新新聞型態

除了衝擊網路新聞的形式,對於主流大眾媒體,也啟發改變形式的idea。尤其在紙本雜誌,前幾頁常出現以介紹「關鍵字」為報導的形式,大部分是簡單介紹一種新的趨勢,像是「多螢遊戲」或是「行動商務」,主打讓讀者快速了解。這種型態蔚為風潮,甚至每年都會選出去年幾大關鍵字,彷彿幾個詞便代表一整年發生的所有事情。

不過,對於新聞媒體肩負的「資訊傳播」,或許關鍵字的使用,只是某一面向的改變,若是要深入、完整地理解一個議題,恐怕很難用寥寥幾句話講清楚。像是如果把「核四」拿來當關鍵字,恐怕光說完正反兩方的意見,就要花掉好幾頁的篇幅。

你的喜好,他的市場?

另一方面,關鍵字的熱門,也提供了商機。

根據DMA(台灣數位行銷經營協會)的推估,在2012年台灣的網路廣告市場當中,付費關鍵字廣告佔了總額30%以上,比前年成長13.43%。這個數字告訴我們的是,它成為一個商業趨勢,關鍵字顯示使用者的「喜好」,使得廣告商能夠更「精準行銷」,準確地將宣傳送到有需求的客戶面前。

從以上看來,關鍵字在消費者、訊息生產者以及訊息販售者三方面,都造成不小的影響,而Google身為具有龐大影響力的關鍵字篩選者,它對於資訊接收與傳遞的影響力,只會與日俱增。



3/07/2013

Halo

Hey guys. Wonderful worl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