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2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3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4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5 title

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.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.

6/20/2013

[上下游]【大學校園飲食調查報導 】:從食農教育到制度改革,大學應負起社會責任

上下游繼去年校園營養午餐專題後,這次走入大學校園,檢視台灣大學生的飲食環境,探討大學生面臨的食物真相,也探討綠色餐廳在大學實踐的可能性。本文為系列文章之完結篇。
台大清大東華的案例,可以證明經費與人力並不是推動綠色飲食的絕對障礙,然而東華的成功經驗也並非一帆風順,餐廳或因價格太高,或因地點偏遠,面臨叫好不叫座的窘境,由此可知,在大學推動綠色飲食,除了需要從上而下的行政支援,基礎的食農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,台大和清大的學生就自力救濟,從種菜和共食團開始,一步一步走進土地。

看清每個生產者的臉孔,清大伙食團推共食

下課鐘一響,原本裝滿人潮的教室霎時清空,小吃部和外頭夜市擠滿了飢腸轆轆的大學生,但有一群人的晚餐很不一樣,他們碗中的白米飯來自學校30分鐘車程外的二重埔農田,嘴巴咬的山藥沒有噴灑任何化學農藥,餐盤裡的雞肉有頭有腳有屁股,共同點是都離學校不到十公里。
去年12月,「清大伙食團」在網路發起宣傳,十幾個學生相揪每星期一和星期三晚上,在學校第二招待所餐廳一起共享在地小農提供的食材,他們有的互不相識,有的則是社團同學,但大家都為了吃一頓健康營養的晚餐齊聚一堂。
清大位在城鄉交界,高科技園區和車水馬龍的高速公路映照著一片片農田,距離清大僅僅10分鐘車程,就有一座種滿了11種地瓜葉的榮啟有機農場,以友善農法種出冠軍米的莊正燈也住在附近的三重埔。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李博霖是活動發起人之一,他從國光石化事件之後開始走入農村,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周遭存在這麼多小農,但大部份的同學卻一無所知,他希望透過伙食團讓同學對飲食有更多想像,看到食物怎麼被生產出來,「重新拉近人與土地的關係。」
清大伙食團希望以地產地銷方式,支持學校附近友善土地的農民,拉近學生和土地的距離(圖:李博霖提供)
清大伙食團希望以地產地銷方式,支持學校附近友善土地的農民,拉近學生和土地的距離(圖:李博霖提供)

「我們希望將清大打造成新竹綠飲食基地」

這個概念也具體而微地表現在他們的餐桌上,兩大盤的雞肉不只有平常常見的雞腿、雞胸、雞腳,連雞屁股和雞頭都看得到,目的就是要讓吃的人可以看到食物的原貌。伙食團的成員鍾寧表示,自己長期關注農業議題,遍尋校內外卻始終找不到友善土地的餐廳,伙食團正好提供了這個空間,認識生產者讓自己更珍惜手中的食物。
伙食團是清大學生自己發起的小小綠色革命,不過背後其實有更遠大的藍圖。清華學院去年執行教育部跨科際論壇計劃,在校內推動一系列食育議題,清華學院導師李天健認為清大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,既有臨近農田,週六還有竹蜻蜓綠市集進駐,很適合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(CSA),現在要做的就是建立交流平台。
若以清大師生一萬三千人來看,每天1.5公斤的食物攝取量,只要採用30%在地食材,每天就有5000公斤的需求量,養活附近十幾個農場絕不是夢。
「我們希望將清大打造成新竹綠飲食基地。」計劃執行總監徐銘謙滿懷期待地表示,清大有一半以上學生將來可能會進入鄰近的科學園區工作,倘若能在大學就建立起食育觀念,未來或許能擴展到竹科,建立新竹地區堅實的社區支持型農業。
為了讓大家更知道食物的原貌,餐桌上的雞肉從頭到腳都留下來(圖:李博霖提供)
為了讓大家更知道食物的原貌,餐桌上的雞肉從頭到腳都留下來(圖:李博霖提供)

不畏校方阻撓,台大女宿種出「可食地景」

倘若東華的綠食育計劃是從上而下的支持,清大是由學生與老師攜手合作,那麼台大學生可說是從土裡長出來、孤苦無依的革命軍了。
這個時節來到台大,可以看到椰林大道旁一叢叢美麗的杜鵑花爭奇鬥艷,不過拐個彎走到台大女五舍,映入眼簾的是一盆盆種著萵苣、青蔥的小小盆栽,這是台大女五舍推行的「在宿舍種菜」計劃。
推動計劃的宿舍生治會會長王若帆,一開始只是想推廣舍胞善用廚房,在宿舍開了一系列烹飪課,雖然她坦言上大學之前根本沒拿過鍋鏟,但硬著頭皮開始煮菜之後反倒煮出了興趣,在採買食材的過程,她慢慢了解一個食物要從土裡入到嘴巴有多不容易,看著宿舍零零星星的空地,她靈機一動,何不讓更多舍胞也當個業餘農夫,連結產地到餐桌。
為了以身作則,王若帆還特地到社區大學學習樸門農法、自製堆肥,去年冬天,她和三四個舍胞一起種下美生菜、羅勒、迷迭香,收成後馬上下鍋來吃,雖然頭一次當農夫很多事情都還零零落落,舍胞的參與程度也有待加強,但成就感卻無與倫比,她說最重要的不是成果而是中間的過程,透過親手種菜、作堆肥,營造出宿舍的整體感,也開始關心自己吃下去的食物。
諷刺的是,學生認真想要推動食育,最大的絆腳石卻來自校方。台大以財產權為由,全面禁止師生在校園種菜,即使宿舍強調學生自治,王若帆卻仍然受到刁難,必須很可笑地把蔬菜取名為「可食地景」,他們的活動是在「造景」,而且還不能直接種在土裡,只能種在盆栽「造景」,對照學生的用心,校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實在令人感到心寒。
台大女五舍生治會會長王若帆(右)積極推動宿舍種菜,卻要將這片菜園命為「可食地景」因應學校的嚴格管制
(上)台大女五舍生治會會長王若帆(圖右)積極推動宿舍種菜,卻要將這片菜園命為「可食地景」因應學校的嚴格管制(下)王若帆利用宿舍的廚餘和免費的咖啡渣製作堆肥,實現從搖籃到搖籃的零廢棄物概念
王若帆利用宿舍的廚餘和免費的咖啡渣製作堆肥,實現從搖籃到搖籃的零廢棄物概念

創造空間,給大學生機會碰觸食育議題

民以食為天,然而也正是因為太基本,往往使人忽略三餐的重要性。長期推動食農教育的主婦聯盟理事主席黃淑德一針見血指出,台灣一味教導學生認真讀書,將大筆經費投注在研究上,卻連最基礎的飲食都顧不好,對照日本在2005年就成立食育基本法,將國民健康納入國家重要目標,台灣卻還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,「沒有健康的身體,大學還談什麼競爭力?」
許多人都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,不管吃得健不健康都是自己的選擇,黃淑德不否認學生的主體性,但她強調,「會被教養成什麼樣的人,就在於你有多少機會可以碰觸這些議題。」站在教育的角度,大學應該要提供一個友善的空間,讓學生可以從生活中思考飲食的意義。
這個觀點可以從台大社科院進駐「生態綠」咖啡的案例獲得印證。2008年,在台大社科院學生會的強力支持下,台灣第一家公平貿易咖啡店「生態綠」進駐校園,負責人余宛如坦言在社科院並沒有賺到什麼錢,有時候甚至賠本在賣,但很多同學畢業後回來會熱情跟她打招呼:「我喝過你們賣的公平貿易咖啡。」她笑說,同學可能根本就忘記生態綠的名字,但卻會一直記得曾經喝過一杯公平貿易咖啡,光是這樣就已經非常值得了。
余宛如也分享在英國留學的經驗,英國政府在2006年確立以營養為基本的校園食物規則後,利用政府樂透基金,用2000萬英鎊在全國成立5000個烹飪社團,教學生和家長料理,用1700萬英鎊全力推動校園食農教育,而地方政府每投入1英鎊就可以回收3英鎊的效益。她剛到校園時非常驚訝,從巧克力棒到咖啡,公平貿易的食物應有盡有,餐廳蔬菜也來自鄰近小農,而這些都是校方在餐廳發包時就預先納入的條件。
不論是英國或東華的案例,都預示著大學應該負起的社會責任,一頓飯可以只是填飽肚子,也可以支撐起數十公頃的友善農地,更可以換得無法估量的健康、生態和環境。推動綠色飲食,大學生的食農教育到統包制度的改革缺一不可,當學校能夠擺脫遙不可及的排行迷思,學生能傾聽食物背後的聲音,這股綠色革命才能在校園真正地落地生根。

6/19/2013

好多新蘋果!


 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,除了各媒體官方的粉絲頁之外,蘋果日報歷經被賣風波,最近推出許多新的官方粉絲頁,包括蘋果日報突發中心管理的蘋果關鍵現場、財經中心的蘋果搖錢樹、地方中心經營的蘋果跑跳碰、都會中心的蘋果非典型直擊和攝影中心的蘋果攝一下

  根據蘋果日報工會打的「廣告」,總共有以下14個粉絲團:

「蘋果日報」:蘋果官方粉絲團
「蘋果關鍵現場」:突發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余艾苔」:政治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生活八爪魚」:生活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跑跳碰」:地方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非典型直擊」:都會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娛樂新聞」:娛樂新聞粉絲團
「蘋果搖錢樹」:財經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繞著地球爆」:國際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地產王」:地產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攝一下」:攝影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運動超級吧」:體育中心粉絲團
「蘋果愛唉愛」:副刊名采人間事粉絲團

(蘋果日報下設新的粉絲頁)

  

  雖然蘋果日報並未公開表示這麼做的理由,但合理推斷,因日報平時需要到隔一天早晨才有辦法出報,雖然有即時新聞等管道,但整體而言的時效性常常已經跟不上網路,這些粉絲團,也許就是新的出路。根據之前壹週刊專訪回鍋的黎智英,黎老闆曾說,「你不能十年之後還是同樣的雜誌,不是報紙雜誌沒有了,而是會慢慢萎縮,但萎縮的是紙,不是做新聞的機構,轉型才是最大考驗」。

  雖然這些粉絲團五花八門,但是同樣的趨勢,便是第一時間po上新聞現場的採訪照片,包括無法擠上報紙版面的漏網照片,或是記者們辛苦工作的照片,都突破過往新聞攝影的範圍。

  雖然上線時間還不長,但小編注意到,像是蘋果關鍵現場,由於多屬社會新聞的突發新聞,有些過度滿身是血的照片,雖經馬賽克處理,但仍清晰可見血的痕跡,也引起許多粉絲的反彈,對此,該粉絲團小編則回覆「 小編知道各位粉絲的接受度不一樣,但社會現場就是這樣,有血腥、有溫馨、有難過、有歡笑。很寫實的照片會讓各位看揪著心,但美女的照片會讓各位看的開心,所以希望各位粉絲能夠放寬心,但我們一定會秉持著新聞自律的原則,處理每一條新聞」。

  小編與粉絲的互動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,平時媒體報導內容如果有逾越新聞自律的界線,我們或有法規(如兒少法)或是自律委員會、相關NGO(如媒體觀察基金會)等組織監督,協助媒體自律,但今天,這些媒體在網路上出現很多分身,但報導的內容,該如何管理?如何自律?面對新媒體趨勢,新聞倫理的界線或許需要更多討論和重新界定。

好熱!塑膠杯蓋hold得住嗎?

文/duckling
  
  開始關心食品安全,其實是在半年前看到一個可愛的懶人包「塑膠杯蓋行不行」,介紹6號塑膠杯蓋可能造成的危害,用簡單又大方的圖表、生動地插畫,告訴讀者,一般盛裝熱飲的塑膠杯蓋,其PS(聚苯乙烯)材質受熱程度僅70-90度,用來製作塑膠杯蓋,又因被認定非直接接觸食物之容器,缺乏相關管制,受熱可能會稀釋出可能致癌物。

  其實這是一個「舊聞」,早在2002年,網路追追追就已經登過這則疑慮,當時引用環保署官方說法,認為苯乙烯(聚苯乙烯的組合成分)未被證實有毒性,但是,近期新聞報導中,許多專家學者則不否認其致癌的可能性。

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:「6號杯都會加很多奇怪東西在裡面,所以遇到外力酸或是熱,很容易結構崩潰。它如果跟我們飲料或是食物接觸,這東西對我們身體其實是不好。」(東森新聞,2013.6.13)

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,飲食店用六號塑膠製作杯蓋行之有年,爭議性也討論很久,如同將咖啡泡在保利龍碗之中飲用,是很糟糕的事情。林杰樑表示,二○一一年美國國家毒物學研究計畫進行動物實驗,證實苯乙烯單體對動物具有致癌性,世界衛生組織(WHO)也將苯乙烯列為2B類,意指苯乙烯單體對人體為「可能致癌物」。(自由時報,2012.12.10)

(麥當勞熱咖啡所使用之杯蓋)

環團與衛生署各執一詞

  而近期,相關消費者團體與環保團體也出面抗議,像是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,六號塑膠化學名稱為聚苯乙烯(Polystyrene,PS),耐熱溫度約攝氏七十至八十度。如果飲料溫度太高,碰觸到杯蓋,可能會釋出苯乙烯單體,雖屬微量,但對人體多少有所危害
  而衛生署也立刻以「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」作為回應,表示PS材質之塑膠食品容器具必須通過材質試驗及於攝氏95度、持續30分鐘的條件下,通過溶出試驗,才符合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之規範,表示無過熱之風險
但消費者熱線團體則指出,釋出的量是否符合標準,則需要討論杯蓋安全究竟有無適用的法規。受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規範的食品容器與包裝,是指與食品或食品添加物直接接觸之容器或包裹物。衛生署認為杯蓋沒有直接接觸熱飲,塑膠杯蓋就不是法律定義的食品容器與包裝,且由於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是國內食品安全相關法規的母法,否認直接接觸將導致塑膠杯蓋無法可管。由此可見,法規當中仍有未盡之處

連鎖店人心慌慌

(塑膠杯蓋使用調查,4月15日公視有話好說整理)

從去年延燒至今的塑膠杯蓋問題,因受消費者與環保團體重視,近期也要求諸多業者更換杯蓋。根據蘋果日報6月13日的報導,只有摩斯漢堡與西雅圖咖啡已更換為5號杯蓋(PP材質),販賣city cafe的7-11也預計在六月中全面更換,但星巴克、麥當勞、肯德基三家連鎖知名品牌,則堅持不換,認為六號杯蓋符合國際標準。

6/18/2013

我喝了多少熱量

文/duckling



  台灣的大街小巷,充斥各種連鎖、獨立品牌的手搖飲料店,小編最近注意到,像是清心福全在飲料杯上,已經貼上各種飲料品項所含的熱量。

  原來去年開始,台北市衛生局開始輔導手搖杯飲料業者標示產品熱量,希望能夠提升民眾健康飲食的品質。而截至2012年9月底,包括喫茶趣ToGo」、「星巴克」、「丹堤」、「清心福全」、「85度C」、「CoCo都可」、「鮮茶道」和「COMEBUY」等8家連鎖業者,全台北市372家門市,全台灣1861家門市響應。

  而小編所買的清心,更根據民眾喜愛調整的甜度(全糖、半糖)與配料(如珍珠、椰果)等,測量出各種熱量差異,印在標籤紙上。對於消費者來說,更能夠依此調整飲料購買量。

  但是,今年初也傳出,根據董氏基金會針對10家全台手搖飲料品牌、南北共26間分店的調查,卻發現很多飲料的糖類選擇名不符實,像是「半糖」,只有23%的飲料品項真的有達到半糖,高達六成約是7至8分糖(大約是少糖的含量),更有16%跟全糖差不多。

  此外,飲料當中許多非單純茶類,像是添加百香、多多、葡萄柚等等,比起單純的紅茶或綠茶,熱量往往高上二至三倍,不只可能造成肥胖,也可能影響身體代謝,或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。

參考資料
台北市衛生局新聞稿
董氏基金會研究報告


  


6/17/2013

[人物]食品添加物之神—安部司

近期,從毒醬油、毒澱粉以降的新聞駭人聽聞,引發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隱憂。

而早在2007年,日本有位號稱「食品添加物之神」的安部司,從化學系畢業的他,進到食品添加公司做銷售員,10年內就稱霸食品添加界,幫助各種產業利用低廉的化學品,增加食品的優勢,像是增加麵條的儲存時間,或是廉價的魚板。然而,卻因一次自己家小孩開心吃著各種添加物混合而成的肉丸子,他才發現,即使這種業界習以為常的運作方式,有一天也可能傷害到每一個做為消費者的人,包括自己。


製造商採購了大量便宜的從牛骨頭上剔下來的肉碎,這種肉碎黏糊糊的,水分多,既不能做成肉餡,又沒有甚麼味道,一般用來製作寵物飼料。安部司被要求把這些廢肉變成能吃的東西。   

作為「食品添加劑之神」,他給出的方案相當「完美」:首先,加進一些不能再產蛋的蛋雞的肉餡,以增加分量,成本也非常低;接著加進一種叫做組織狀大豆蛋白的東西,產生柔軟的口感,這種大豆蛋白也叫做「人造肉」,現在還被用於製作便宜的漢堡;隨後,用大量的牛肉濃汁、化學調味料等來增加味道,為了使口感嫩滑,還加入了豬油、加工澱粉等。
  
加入黏著劑、乳化劑,以便使機器批量生產更容易;用著色劑讓顏色好看;用防腐劑、pH調整劑延長保質期;用抗氧化劑防止退色——安部司的操作駕輕就熟。
  
即便是調味汁和調味番茄醬也要控制成本,使用添加劑來做出「具有那種味道的東西」:把冰醋酸對水稀釋,用焦糖色素使其變黑,然後再加入化學調味料,做成「仿調味汁」;把番茄醬用著色劑上色,加入酸味劑,用增稠多糖類增加其黏度,就做出「仿調味番茄醬」。
  
這種用了二三十種添加劑、幾乎可稱作「添加劑堆」的肉丸,一盒售價不到100日元(約合人民幣6.8元),因為成本才二三十日元。
  
肉丸一上市就銷售火爆,據說製造商僅靠這一種商品的利潤就蓋起了一座大樓。 

安部司開始用出書、演講、甚至自己拍影片的方式,揭露市面上各種食品製造的過程,包括火腿、明太子、甚至是肉丸。即使安部司自言,大多符合日本對添加物規範的法規(那些不合法的更難想像了!),但是添加物多針對單一項目去規範,卻難以估算多種添加物並用的結果,但對於消費者來說,這種資訊不對等的購買,其實是非常難以預料的。

延伸閱讀:
影片




5/20/2013

如何抓住粉絲的心?

  Facebook的粉絲專頁已經普遍成為各種大小企業、店家所必備的行銷管道,更可說是門面。但也正因為創立粉絲專頁的門檻低、成本少,Facebook上的粉絲專頁有如過江之鯽,多到不勝枚舉,如何讓粉絲駐留腳步,反而成為一件難事
  之前甚至傳出,須付費才能顯示在已按讚的粉絲頁面上,否則只有10%的粉絲可看見,引起一陣恐慌,許多粉絲頁都紛紛貼出「請將我們加入你的興趣主題清單!」一類的呼籲,就是害怕自己的訊息淹沒在臉書海裡

   而日前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「社群行銷」Case Study: 用心經營的“桂格燕麥”臉書粉絲頁,內容以老牌子「桂格」為例,如何用心經營其臉書粉絲頁,包括回覆每一則留言、問問題以提高互動、時常推出好康活動、努力讓產品曝光、趕上時事跟重要的日子(如用麥片排成世界地球日)、自製遊戲、養成統一風格的發文方式、漂亮的圖片、養成發文好習慣等等,都是桂格拉住粉絲的方式。其實網路上諸多社群網站的行銷手法,跟桂格說的差不多,但實際做到、與臉友達到真實的互動,才是最困難的
  這些行銷方法可以歸結成幾個部分,像是抓住臉書本身的「接觸」設計,也就是越常在此臉書頁留言或是按讚,越能接收到來自此粉絲頁的訊息,而不是在動態時報中被淘汰;或是掌握臉書的「時效性」,畢竟社群網站是一個「活在當下」的即時性瀏覽網站,使用者很在乎最「新」的東西,因此跟上時事,的確會引起關注,之前聽天下雜誌網路部門主管演講時,她也表示,當時金鐘獎頒獎,因為「我可能不會愛你」劇組大量得獎,天下的小編們就準備好,將最佳男主角陳柏霖之前受訪的報導,在第一時間po出,引起極大迴響與轉貼,就是抓緊時事的好案例
  這樣看起來,社群網站行銷使得接觸人群的成本降低,但善用社群行銷既有設計的優勢,才能真正掌握住粉絲,就跟實際人際經營一樣,要用心才能抓得住目光

3/19/2013

破壞式創新:長江後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灘上



  近日「反媒體壟斷」正夯,除了言論自由以外,媒體做為一種「產業」,其特質也受到注意。的確,媒體有很多與其他產業不同之處,但面對其經營的商業模式,仍讓人無法忽視。

 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、David Skok以及James Allworth日前發表一篇文章,從「破壞式創新」理論分析新聞產業的發展,文中指出,產業界中的新崛起者,成功關鍵在於掌握既有競爭者忽略的客戶需求。

  他們以媒體界為例,像是Buzzfeed,從「史上最可愛的十種貓狗睡姿」、「美國總統就職典職上最可笑的鏡頭」這種八卦內容開始,推算出最快、最多人轉錄的題材集結,形成「病毒式的傳染」,這個不到200人的團隊,去年營造2000萬美金營收,並開始聘雇主流媒體記者,開發政治與商業等「嚴肅」新聞。

  另外,Huffinton Post原本是蒐集大量網路素材,以引起轉貼、擴散為主力,標題大多跳脫「客觀」的規範,而以情緒化、個人意見為主,引發每個月3700萬的社交分享,近期也開始報導一般新聞,並奪下去年的普立茲獎。

  以新聞媒體來說,資訊取得已經變得太過容易,甚至資訊超量,過往新聞媒體所負擔之「傳遞資訊」角色,已經逐漸弱化。像是twitter的傳遞效率,可能比主流媒體還快,或是像Buzzfeed和Huffinton Post,都成功掌握「社交資訊」所扮演的資訊「感染能力」。這也是近期許多媒體人在談論的,社交圈本身比較符合使用者的背景,像是很多人寧可在FB上問問題,也不見得會想去google的資訊海中搜尋,「有用的資訊」已經比「大量的資訊」更重要。

  產業競爭並非一灘死水,有新的競爭者,勢必會對於既有產業產生衝擊。像是音樂產業,也將CD模式解放成為從MP3下載、或是週邊商品當中營利,成功帶動產業轉型,並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。而舊媒體該如何面對這種社交媒體、網路媒體的崛起呢?

  既然資訊取得已經容易,許多媒體人也指出,資訊的「質」開始變得重要,甚至跳脫過往的「客觀新聞」,需要提供讀者「趨勢」甚至是「觀點」新聞,很多深度報導,或許也能在這時被解放出來。過往受限於每日新聞工作時間的壓縮,新聞記者很難花時間深入探討真相,但是當資訊傳遞已經無須新聞記者再進去攪和之時,可以考慮去做過往缺乏的深度報導,提供一般讀者難以透過twitter或是FB取得的新聞「深度」。對於產業競爭來說,這也許又是一個新的「需求缺口」,舊媒體也能夠掌握這趨勢,跳脫過往習慣的運作模式,再次創造「建構式創新」。